永不忘却的纪念
永不忘却的纪念
复旦发展研究院成立于1993年2月,这一年是火热的。就在前一年,“春天的故事”在南海边奏响,浦东开发开放的号角在浦江吹起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高扬起风帆迈向未来——乘着歌声的翅膀,复旦乃至中国高校里第一个以“思想库”为己任的机构发展研究院诞生了,出手即是不凡,一份题为“上海:迈向新世纪国际化大都市”的报告引起了上海政界、学界的热议,年末一本“中国发展报告”更是展现了复旦学人“重新认识中国”的深刻洞见。
1993年、1994年、1995年、1996年……30年来,这份火热一直在持续。
所有的热火朝天背后,都浸透着研究院创院院长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复旦大学老校长杨福家教授的爱国情怀、理想主义、开放精神和务实作风。
深切的爱国情怀,是杨福家老校长这一代人共同的精神归宿,而海纳百川、追求卓越,则成为杨校长赋予“爱国心”“报国志”“忧国情”的精神特质。
作为发展研究院的创院院长,杨福家老校长为这家中国高校成立的第一家思想库提出建设“institute without wall”(没有围墙的机构)的目标,30年来,以此为指引,“开放办机构”一直是发展研究院特立于国内外的闪亮标签。
杨福家老校长始终追求卓越。“能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,是否能预告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”,不仅是杨校长对“何谓一流文科”“何谓一流社会科学”的坚定回答,也呼应着复旦大学文理医工各个学科“为经济建设服务,为改革开放服务”的坚定追求。
杨福家老校长一直笃信思想的力量。他率先鼓励发展研究院“重新认识中国”,也多次要求研究院保持思考和思想的独立,“用自己的模式来思考(中国的)问题”,要让世界看到“中国学者的新气象”。
在2011年9月举行的复旦发展研究院学术顾问会议上,杨福家校长对研究院恢复活动后的建设做出展望。
杨福家老校长为复旦思想库浇筑了第一抔沃土。他对思想库发展跨越三十年的远见卓识,对复旦服务国家、服务上海的殷切期待,正是属于复旦的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——如杨校长三十年前为复旦建设高呼的那样:“复旦大学应在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她的烙印”!
今天,我们深切地悼念和缅怀我们的老校长、老院长,哀痛于他的猝然离世,遗憾于还未来得及向他更多请教,我们从他跨越数十年的思考中不断汲取着力量——这种力量,是爱国、服务、牺牲;这种力量,是科学、理性、实干;这种力量,是开放、开明、睿智。
今天的发展研究院,立足于复旦文理医工深厚学养之上,从多学科到跨学科,从跨学科到融学科,关怀人类命运、关注国家发展、关心人民福祉,基于中国实践、形成中国理论、回应世界关切,和这个民族、这个国家、这个城市一起走过了三十年的不凡历程。三十年筚路蓝缕,三十年改革创新,以发展为纲追求卓越,以研究之实服务国家,研究院正沿着前辈标明的道路不断向前。
在下一个三十年即将来临之际,我们深切地悼念和缅怀我们的老校长、老院长,我们将执着地努力,为国家的强大、民族的兴盛、城市的繁荣、人民的幸福贡献思想的力量。因为我们始终记得,1993年的那个春天,有一位老师在发展研究院的讲台上,充满激情地号召“我们复旦大学的同志们,有义务为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贡献我们的力量!”
1993年,杨福家校长在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上发言,图片来源:复旦档案馆
往期回顾